拥有时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失去时却可能让你痛得刻骨铭心,这就是信用。老字号同仁堂最近就感受到了这种“痛”。
2月12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消息,针对媒体曝光的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北京市已启动问责调查。上至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下至北京同仁堂蜂业公司干部,共14名人受到了相应党纪政务处分。而此前,江苏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对同仁堂蜂业已处以罚款人民币14,088,266.1元。
至此,严厉处罚问责彰显了有关部门维护食品安全红线的决心,喧嚣一时的“同仁堂蜂蜜造假”事件或将告一段落,但这一严重失信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仍然值得深思。
作为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三个字是300多年来多少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一点一点擦亮的。笔者也曾在同仁堂拿过中药,价格往往要高于其他药店一半以上。但正是这份对“同仁堂”金字招牌的信任,认为一定用的是真材实料,顾客们也宁可多花几个钱也要买同仁堂的。而“蜂蜜造假”动摇了大家对同仁堂的信任。
诚然,作为国有药企,又是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近年在商业创新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商言利并不丢人。开连锁店,建直销体系,卖蜂蜜、卖蜂胶、卖鱼油,甚至卖炖肉料包也未尝不可。但这种快速的商业扩张必然带来人员的庞杂、管理的滑坡,不客气地说,很多相关项目的创意与同仁堂先人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初心背道而驰了。
在同仁堂的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故事。1984年,一外地顾客来店求购4克天仙藤,一位老售货员收方后说:“这药4克值4厘钱,给你10克,收1分钱。”顾客满意地笑了。为了这一分钱的生意,这位老售货员柜前堂后跑了两趟。这样一个只为病人尽快康复不计成本、不怕辛苦的故事,今天依然让我们感动。但现在,走进不少同仁堂的药店,那种贵气、富气,已经让很多普通患者望而却步了。在商业利益面前,那份耐心,那份坚守,那份诚恳似乎也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蜂蜜产品在整个同仁堂的产品中只是非常小的链条,不足以动摇同仁堂这棵百年大树。但“履霜,坚冰至”,此次失信事件,表面看起来只是某些企业员工的失职,但究其根本正是公司理念动摇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受到严厉处罚的同仁堂,更需要深刻反思其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就蜂蜜问题谈蜂蜜问题。
同仁堂还有一句古训,叫“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对于诚信而言,守信与失信如今可以说是一件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行为,而心诚与否,恐怕还要多问问自己。
【链接】
同仁堂承诺全面整顿重塑诚信
近日,因同仁堂蜂业在盐城金蜂公司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向同仁堂蜂业下达行政处罚通知。同仁堂集团表示,诊断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优化方案,强化集团管控,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塑诚信,坚决维护好同仁堂品牌。
2018年12月15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盐城金蜂公司“回收过期蜂蜜、更改包装标签”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没收违法所得11.17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据悉,受“蜂蜜事件”影响,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调整及相关资产处置,该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预计将减少约1456.29万元,净利润预计减少约5778.65万元。
2月11日晚,同仁堂蜂业声明称,即日起对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41批次2284瓶蜂蜜产品实施三级召回,并公布了召回产品的具体信息、对消费者的退货和赔偿内容。
同仁堂集团表示,“蜂蜜事件”暴露出对合作企业及委托加工业务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定深刻汲取教训,对全系统所有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进行停产整顿,并通过公开招标,选聘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对同仁堂集团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企业内控体系、企业质量管理和创新体系、企业资源配置及企业品牌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梳理和研究。
2月12日,北京市纪委监委针对媒体曝光的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启动问责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经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要求北京同仁堂集团纪委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北京同仁堂蜂蜜公司的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职务调整、解除合同及经济处罚。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调查发现,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